原位溶血为什么有黄疸,溶血性贫血时黄疸发生的机制是什么?

黄疸 2024-04-20 79

溶血性贫血时黄疸发生的机制是什么?

黄疸是由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 1。 7〜17。

μmol/L,当总胆红素浓度>34。 2μmol/L时临床上可发 现黄疸。

衰老的、骨髓内未成熟的、或病态的红细胞破溃释放出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被肝、脾、骨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 分解为血红素。

血红素经微粒体血红素加氧酶催化转变为胆绿 素,再经胆绿素还原酶还原成胆红素。 血液中的胆红素为游离胆红素附着于白蛋白上,因没有经过 肝脏处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称之为非结合型胆红素。

非结合型 的游离胆红素进入肝脏被肝细胞摄取,与肝细胞微粒体内葡萄糖 醛酸基结合,形成结合型胆红素。 结合型胆红素通过主动运输进 入胆管,排入肠道。

进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大部分通过粪便排 出,称之为粪胆原。剩下一小部分进入肠道在细菌作用下形成尿 胆原直接被肠道吸收,通过肝肠循环,还有部分在肠道形成的尿 胆原进入血液循环,通过尿以尿胆素排出体外。

当发生溶血时, 红细胞破坏过多,胆红素生成过多,如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 即出可出现黄疸。

原位溶血为什么有黄疸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