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胎教属于直接,古代胎教实施的内容与特点

优生 2024-03-29 80

古代胎教实施的内容与特点

我国古代,除了一些统治者重视胎教之外,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医学家也都很重视胎教。

例如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母亲说过这样一段话:“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即: “我在怀孩子时,席子不正都不坐,肉切不方正也不吃,就是要对孩子实行胎教。”

又如三国的魏文帝曹丕,也对胎教的重要作用有其独到之论述。他举例把周成王和汉昭帝在位执政时的政业功绩、个人寿命的长短、作为的大小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强调“胎教”对于培养合格、理想君王的重要作用。

古代教育家重视胎教的记载更多,例如南北朝时的著名教育家颜之推,《颜氏家训》一书的教子第二篇中,就列有“胎教之法”。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教育专著《小学》 中,就以“胎孕之教”为首论,认为人受教育应从胎内开始,“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意思是:对孕妇在饮食、睡眠、坐立、所看所听的内容,都有一定的要求,应连晚上都要请那些诵《诗经》讲历史的人来对孕妇实行教育,这样生下的孩子形貌端正,才能过人。这些实质上是对孕妇进行孕期保健、增强营养和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使孕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对胎儿的发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具体要求,是属于现代优生学中的临床优生学和环境优生学的内容。

另外,中国古代著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也对胎教有过分析论述。他通过对母亲心理状态好坏对胎儿的影响,以及母亲的道德修养、性格爱好对胎儿有哪些遗传作用等,提出了对胎儿实行教育的具体方法。

至于古代医学家、重视胎教的就更多了。例如隋代著名医生巢元方,唐代“医圣”孙思邈、徐之才,明代的虞博、郭子章、万全等人都在自己的著作中说明了胎教的内容与方法。

宋代名医陈自明在他著作的《妇人大全良方》一书中,就强调指出:“胎教产图之书,不可谓之迂而不加信。”。

什么是胎教?什么是直接胎教和间接胎教?

胎教是调节孕期母体的内外环境,促进胚胎发育,改善胎儿素质的科学方法。

胎教一方面指孕妇自我调控身心的健康与欢愉,为胎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指给生长到一定时期的胎儿以合适的刺激,通过这些刺激,促进胎儿的生长。 直接胎教也称狭义胎教,就是直接产生效果的胎教,即直接针对胎儿的教育,指用音乐语言等直接刺激胎儿,以促使胎儿在音乐、语言及身心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胎儿听力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经常给胎儿听优美的音乐,来提髙胎儿的音乐反应能力、接受能力和辨别能力,在胎儿有语言感受能力的时候,给他读优美的散文诗歌等情调性美文,来提髙胎儿的语言感受能力。直接效果胎教的要点是增加对胎儿的智力、情感方面的良性刺激。

目前中外有不少专家在进行直接效果胎教的研究。它主要包括音乐胎教、光照胎教、抚摸胎教、语言胎教、夫妻共同做的胎教等方法,目的是给胎儿提供积极的刺激,尽可能消除不经意的消极刺激。

间接胎教也称广义胎教,也就是从广义上理解的“胎教”一词的意义,指的是关注给胎儿提供更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胎儿成长必须有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既然胎儿是在母亲腹腔中成长的,他与母亲的肌体健康、心理状况、感情,以及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就会有必然的联系,所以胎教就有了广义上的内容,也就是环境胎教、情绪胎教、智力胎教、品格胎教,以及源自中国古代的气血胎教,所有这些胎教方法关注点不是教育胎儿本身,而是教育与胎儿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母亲,包括母亲自身的调理和修养,通过这一点,来影响胎儿的身体、感情、智力和性格。

所以关注广义上的胎儿教育,对整体提高胎儿素质、培养胎儿良好的先天禀赋、性格,无疑会是很有意义的。 。

我国古代胎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母体在妊娠期间为给胎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胎内环 境而自我采取的有关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的有力措施,以使母子的 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古代胎教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节饮食要求孕妈妈的饮食要节制,既不能少食,又不能过食,特别不能饥一顿饱一顿、暴饮暴食。调情志孕妈妈的情绪和心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所 以孕妈妈应该做到心情舒畅,遇事通达乐观。

适劳逸怀孕之后要有适宜的运动,使血液循环畅通,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娇,使气血不畅,易致难产。 戒生冷孕妈妈若贪恋生冷,便会导致脾胃受伤,呕吐、腹泻、痢疾 等病症,既伤孕妈妈之身,又伤胎儿。

我国古代的胎教是怎样的?

几千年前,我国就有关于胎教的 论述。

这也是我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 备受国内外的专家青睐。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记载有: “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 不差,笑而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骂, 胎教之谓也。”

而相同的事情,《史记》也有记载:“太妊之性,端一诚庄,惟 德能行。 及其妊娠,目不视恶色,耳不 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识百。”

相传孟子的母亲是这样来胎教的, “吾怀孕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 食,胎教之也。”传说中后稷的母亲也 是十分重视胎教,在整个孕期都保持 着"性情恬静,为人和善,喜好稼穑, 常涉足郊野,观赏植物,细听虫鸣,迩 云遐思,背风而倚。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胎教非常 注重孕妈妈的道德修养;非常注重母子 感应。关于孕妈妈的曰常生活,在《医 心方•求子》中的记述更详细:“凡女 子怀孕之后,须行善事,勿视恶声,勿 听恶语,省淫语,勿诅咒,勿骂詈,勿 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食 生冷醋滑热食,勿乘车马,勿登高,勿临深,勿下坂,勿急行,勿服勿针 灸,皆须端心正念,常听经书,遂今男 女,如是聪明,智慧,贞良,所谓胎教 是也。

”书中还建议孕妈妈:“弹琴瑟, 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净。”。

中国古代的胎教是怎样的

胎教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很多,其中带着浓重的神话色彩和封建色彩,但也 有许多是科学的。

在古代医学著作中。也有胎教的论述。

古代中医大家多饱学经书。博采众家,其道 德伦理思想与儒家有一致之处。

医者在论述胎教时。又增加了胎养的内容。

如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说:"欲令子美好端正者,数观白璧美玉,看孔雀。 食鲤鱼。

欲令子多 智多力。则嫩牛心,食大麦。

'又如 '妇人妊娠。不欲令见丑恶物。

异类鸟兽。食当 避其异常味,不欲令见熊罴虎豹及射鸟射雉。

食牛心,白大肉。鲤鱼头……"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关于胎教的论述较为深刻,资料也更丰富。

陈自明认为三月始胎",'未有定仪"。 他说:三月名始胎,当此之 时。

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仪。

见物而变。他认为三月胎孕不仅始具 人形,而且始具人心。

人的形体及精神初步形成。但此时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很 大,这时孕妇见到什么特征的东西,就会有感而影响胎儿。

也即感善而善,感恶 则恶,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意思。

因此,孕妇"欲子端正庄严,当令母见贵 人。不可见状貌丑恶人也……欲子美好。

玩白璧。观孔雀。

欲子贤能。宜读诗 书。

务和雅-。这里所讲的,是孕妇所思。

是一种自我美育。自我修养。

使孕妇 产生生育健康发育的胎儿的愿望。希望胎儿成为端正庄严。

美好贤能的人。这种 愿望及相应的行为,必然对胎儿产生良性的刺激。

陈自明还认为胎儿在母腹中是能够感知外界音响的。他说:"夫至精才化。

一 气方凝,始受胞胎。渐成形质,子在腹中。

随母听闻。""随母听闻"的观点与 现代胎教的理论是一致的。

现代胎教主要也是通过胎儿的听觉感受使胎儿接受教育。 根据 ''随母听闻"的理论,陈自明又说道:"自妊娠之后。

则须行坐端严, 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礼说乐。

耳不闻非言,目不 观恶事。如此则生男福寿敦厚,忠孝贤明。

不然则男女既生,则多鄙贱不寿而 愚,此所谓因外象而内感也。"这里陈自明过分强调了一个人先天的成分,但他 所说的,无疑对胎儿!对孕妇都是有益无害的。

现代科学证明,孕妇处在安谧宁 静的环境中,常听优美典雅的音乐,不仅可使孕妇心平气和。也可使胎儿大部分 时间安静踏实。

陈自明并不认为孕妇要取消极态度。不敢动,不敢说,而是"所凑有节适, 所入有度量。

凡所畏忌,悉知戒慎寝兴以时,出处以节",取积极的"保摄妊 娠"的作用。 这既有一定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实用性。

★古代胎教:中国古代胎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间为有利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力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祖国医学认为,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增补大生要旨》中说:“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玻”就是说:孕妇要消除恼怒,不要动不动就大动肝火,怒火中烧,这样就会导致气不顺,气不顺则胎不安,久之,则孕胎必受影响。

可见,孕妇的情志对胎儿具有直接影响,故孕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 《产孕集》说:“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机,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安,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

怀孕以后,首先应禁房事,特别是在怀孕头3个月和7个月之后。 饮食是母体的重要营养来源。

胎儿的营养来源于母体的气血。因而母亲的饮食,对胎儿的发育有着直接影响。

《万氏女科》说:“妇人受胎之后,最宜忌饱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平和之气以养其胎,则胎之完固,生子无疾。”就是说,孕妇的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鱼、肉可以吃,但不可过食。

应有所节制,特别是不要饥一顿,饱一顿,甚至暴饮暴食。假如饮食失节,饥饱无度,嗜食厚味,皆可使脾胃运动失常而胎失所养。

人享气血以生,胎赖气血以养,因而妊娠后的起居劳逸应该适量,既不可贪图安逸,也不可过于劳累。按中医的说法,太逸则气滞,太劳则气衰。

若劳逸失宜,举小无常,攀高负重,其胎心坠,甚而导致难产。因此,“受胎之后,当宜行动往来,使血气流通,百脉和畅,自无难产。

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娇,使气停血滞,临产多难。”此当为忠告。

正确的作法,大致为5个月以前宜稍逸,5个月以后宜小劳。

我国古代胎教理论是怎样的

中国自古就重视胎教,认为胎宝宝在母体中能够受孕妇言行的感化,故 孕妇须谨守礼仪,全方位给胎宝宝良好的影响。

我国古代对胎教的朴素理解 即是:“然儿在腹中,必借母气血所养;故母热子热,母寒子寒,母惊子惊, 母弱子弱,所以有胎热胎寒胎惊胎弱之证。''综合起来,我国古代胎教理论如下:言行、举止要端正守礼。

所谓“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指 导孕妇睡觉要端正,不随便睡;坐的姿势要端正,不要坐一侧或坐歪了;站 立时也要站好。"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说话要注意分寸,好的才讲,不好 的不讲;不合时宜的行为就不要做。

慎选视听,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凡是不好的,不应该看 的,就不能看;不好听的、不堪入耳的声音,就不要听。保持清静、安稳和愉悦的心境。

“欲生子好者,必先养其气,气得其 养,则生子性情和顺,无乖戾之习。”胎宝宝的性情完全受母亲怀胎时候的 情绪影响,母亲的情绪安稳,胎宝宝就安定。

我国古代胎教在奴隶社会便已经存在

我国古代,除了一些统治者重视胎教之外,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医学家也都很重视胎教。

例如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母亲说过这样一段话:“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即: “我在怀孩子时,席子不正都不坐,肉切不方正也不吃,就是要对孩子实行胎教。”

又如三国的魏文帝曹丕,也对胎教的重要作用有其独到之论述。他举例把周成王和汉昭帝在位执政时的政业功绩、个人寿命的长短、作为的大小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强调“胎教”对于培养合格、理想君王的重要作用。

2、古代教育家重视胎教的记载更多,例如南北朝时的著名教育家颜之推,《颜氏家训》一书的教子第二篇中,就列有“胎教之法”。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教育专著《小学》 中,就以“胎孕之教”为首论,认为人受教育应从胎内开始,“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意思是:对孕妇在饮食、睡眠、坐立、所看所听的内容,都有一定的要求,应连晚上都要请那些诵《诗经》讲历史的人来对孕妇实行教育,这样生下的孩子形貌端正,才能过人。3、隋代著名医生巢元方,唐代“医圣”孙思邈、徐之才,明代的虞博、郭子章、万全等人都在自己的著作中说明了胎教的内容与方法。

宋代名医陈自明在他著作的《妇人大全良方》一书中,就强调指出:“胎教产图之书,不可谓之迂而不加信。”4、中国古代著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也对胎教有过分析论述。

他通过对母亲心理状态好坏对胎儿的影响,以及母亲的道德修养、性格爱好对胎儿有哪些遗传作用等,提出了对胎儿实行教育的具体方法。古代胎教内容调情志古人认为: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狂、悲、思皆可使气血失和而影响胎儿,这就是说,孕妇在怀孕期间要保持舒畅的心情,及时消除烦恼,而不要大动肝火,因为这样会导致气不顺,气不顺则孕胎不安,若长久气不顺,孕胎必受影响。

《傅青主女科》中也有"大怒小产"的论述。节房事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

虽然房事为受孕怀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受孕之后,则房事必须节制。《产孕集》对此论述道:"怀孕之后,首忌交合。

"也就是说,怀孕以后,首先要禁房事,这时由于孕妇伴有妊娠的不适,常有恶心、厌食、嗜睡、疲劳等不适反应,从而会导致自身及胎儿的营养不足。

中国古代胎教属于直接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