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一词有哪些来历,胎教为何起源于西周

优生 2024-04-18 82

胎教为何起源于西周

胎教一词源于我国古代。

最早出现在汉朝,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又说“周后妃(即邑姜)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不踮脚尖),坐而不差(身子歪斜),独处而不倨(傲慢),虽怒而不詈(骂),胎教之谓也。”

《列女传》中记载太任怀周文王时讲究胎教事例,一直被奉为胎教典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孕期有关行为、摄养、起居各方面之注意事项。如除烦恼、禁房劳、戒生冷、慎寒温、服药饵、宜静养等节养方法,以达到保证孕妇身体健康,预防胎儿发育不良,以及防止堕胎、小产、难产等目的。

广义胎教指为了促进胎儿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妇能够顺利地渡过孕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劳逸等各方面的保健措施。狭义胎教是根据胎儿各感觉器官发育成长的实际情况。

中国古代胎教始于西周。据刘向《列女传》记载,周文王之母太任在妊娠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意思是说,太任怀孕时,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乱的声音,口不说狂傲的话,这就是行的胎教。“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文王生下来非常聪明,“教之以一而识百”,这是太任施行胎教的结果。贾谊《新书.胎教》篇中也记载:“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意思是说,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时,站有站的样子,站时不将重心倚在一边,坐有坐的样子,坐时也不歪斜,笑时不放声喧哗,独居一处时也不懈怠放任,发怒时也不骂人,如此等等,用礼教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一举一动,从而保持对胎儿的良好影响。

胎教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胎教主张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比西方学者提出的胎教观点要早得 多。

我国许多古籍中均有关于胎教的记载。胎教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 前,那时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胎病”的论述。

到了汉代,很 多书籍中都出现了大量有关胎教内容的记载和论述,并形成了最初的胎教 学说。到了南宋时期,著名医学家陈自明还对胎教进行了专篇论述,形成 了“胎教论”。

而到了明代,胎教学说则更是进一步完善起来,成为比较 系统而全面的学说。清代时,胎教理论受明代影响较大,同时也有了进一 步的发展。

如清代陈梦雷等人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一书就 把历代关于胎教学说的内容汇集到了一起,康有为的《大同书》中也有建 立胎教院、培养聪明后代、提高人口质量的主张。

“胎教”一词在古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西汉政治家贾谊在《新书胎教》中最早明确提出“胎教”一词:“胎教之道,书之 玉版,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

指出自古皇室将胎教的方法写于玉板上, 藏于金柜中以作为后世的训导。西汉经学家刘向在其所著的《列女传》中记载太任怀 周文王时讲究胎教的事例,一直被奉为胎教典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孕期有关行为、摄养、起居各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

可见“胎教”在我国起源很早,而这一胎教学说比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胎教观点早1000多年。

胎教一词有哪些来历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