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胎教的局限是什么,古代有胎教吗?

优生 2024-04-24 64

古代有胎教吗?

有胎教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孕妇的心理状态可以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因此需要良好的环境,尤其是欢悦的心情、乐观的情绪、文化的熏陶,以利胎儿的生长、发育。夫妇关系融洽,生活内容丰富,文化氛围浓厚,胎儿在母腹中就会受到良好的陶冶,婴儿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先天素质就越好;如再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等方面教育,就会使婴儿身心全面地、健康地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口。

★古代胎教:中国古代胎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间为有利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力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祖国医学认为,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悉纯若有所逆,即致子疾。《增补大生要旨》中说:“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玻”就是说:孕妇要消除恼怒,不要动不动就大动肝火,怒火中烧,这样就会导致气不顺,气不顺则胎不安,久之,则孕胎必受影响。可见,孕妇的情志对胎儿具有直接影响,故孕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
《产孕集》说:“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机,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安,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怀孕以后,首先应禁房事,特别是在怀孕头3个月和7个月之后。
饮食是母体的重要营养来源。胎儿的营养来源于母体的气血。因而母亲的饮食,对胎儿的发育有着直接影响。《万氏女科》说:“妇人受胎之后,最宜忌饱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平和之气以养其胎,则胎之完固,生子无疾。”就是说,孕妇的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鱼、肉可以吃,但不可过食。应有所亏此节制,特别是不要饥一顿,饱一顿,甚至暴销陆迅饮暴食。假如饮食失节,饥饱无度,嗜食厚味,皆可使脾胃运动失常而胎失所养。
人享气血以生,胎赖气血以养,因而妊娠后的起居劳逸应该适量,既不可贪图安逸,也不可过于劳累。按中医的说法,太逸则气滞,太劳则气衰。若劳逸失宜,举小无常,攀高负重,其胎心坠,甚而导致难产。因此,“受胎之后,当宜行动往来,使血气流通,百脉和畅,自无难产。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娇,使气停血滞,临产多难。”此当为忠告。正确的作法,大致为5个月以前宜稍逸,5个月以后宜小劳。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