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胎教的历史意义,古人对胎教有何认识?

优生 2024-04-27 77

古人对胎教有何认识?

胎教一词,早在中国古代的医书和礼仪文献中就有记载。

中国古代贤人 非常重视胎教的“德育”,从怀胎之初,以父母的言行作为身教,让胎儿在最 纯洁的状态下,在潜移默化中趋近完美。 古人十分重视知识涵养及形景的感化对胎儿的影响。

古人认为,母子间 心心相印、脉脉相通,是互为一体,互相影响的,形景感化对胎儿是有影响 的。隋人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了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妊娠三 月……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 宜看诗书;是谓外象而内感也。”这段话非常形象详细,古代准妈妈利用佩戴 白玉、读诗歌的办法进行胎教,并丰富自己的孕期生活。

这和现代的美育胎 教、艺术胎教是非常相通的。

我国古代的胎教的目的都有哪些?爱问

中国古代胎教方式是什么?在胎教盛行的今天,很多人都以为胎教是源于西方医学的产物,其实不然,胎教在我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古人已经开始进行胎教了。

“胎教”一词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教授向记者介绍说:“据说在周朝之前就有胎教观念了。

”西汉人刘向编写的《列女传》记载:周文王的母亲怀孕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声,口不出恶言,能以胎教”。西汉贾谊在《新书》中也提到“胎教”一词。

这就是说,在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就已经有了“胎教”一词。到了魏晋南北朝和唐朝的时候,当时的医书中已有了“胎教”这一门类,说明胎教已经成了祖国医学的一个分支。

到了近代,康有为、蔡元培都提出了设立“胎教院”的主张。 古代胎教对当今的胎教有着启迪意义,但并不是一回事。

现在所谓的胎教,实际上是对胎儿生长发育的一个良好的维护与促进。胎教本身不属于教育的范畴,之所以还用“胎教”这个词,是因为广大老百姓都是这样称呼的,因此,就一直沿用下来了。

虽然古时候人们对于胎教的理解与现在不同,不过目的却有着相似之处,通过对古代胎教历史的了解,对于我们进行胎教、开发新的胎教方式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怎样理解我国古代的胎教?

我国古代对胎教的朴素理解即 是:“然儿在腹中,必借母气血所养; 故母热子热,母寒子寒,母惊子惊,母 弱子弱,所以有胎热胎寒胎惊胎弱之 证。”

也就是说,女性怀胎,胎儿与母 亲是连在一起的,息息相关,母体中的 一切都会直接影响到胎儿。下面是古 代胎教中的几个方面: 孕期要精神宁静愉快。

古人提 出:“欲生子好者,必先养其气,气得 其养,则生子性情和顺,无乖戾之习。” 亦有医家云:“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 病。”

还有“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 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 乱”等所论述的七情过度对人体的危 害。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记述了有 一孕妈妈因受惊吓,“内动于儿脏,邪 气乘其心,令心气不和”而使生下的宝 宝到五岁时还不会说话。

品行修养。要想做个好母亲,必 须“品行端庄、道德高尚,处事无妒忌之心,待人无狡诈之意,宽厚诚实,则 生子操行高尚”。

这正是哲理中所说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胎儿与母亲共 存一体,世界上没有比这个更近的距 离了,母亲的品行直接感染着宝宝,宝 宝将不加选择地接受。 就如文王之所 以成为明君,是与他母亲太任的高尚 品德分不开的。

天人合一。古代胎教也认为,优 美的环境能给人一个好的心态。

宁静 的心态、高尚的情操与惬意的环境组 合成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孕妈妈始终 保持最佳的心境,将天地万物的爱都 凝聚到宝宝身上,这样内感外应,孕妈 妈气血和顺,胎儿调固。 这是古代胎教 中最重要的一环,影响着胎教的成败。

饮食宜忌。有着源远流长的饮 食文化的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明白,孕妈妈的饮食关系着宝宝的健康发育。

明代《古今医统》中就有论述:“世之妇人妊子,既能如《列女传》所云矣,又要饮食清淡,饥饱适中,自然妊娠气清,身不受病,临产易生,子疾亦少。 ”其他古代医书也强调孕妈妈的饮食应“忌肥甘厚味、生冷、辛辣、滑利之品”。

慎用药物。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即便是补益药,若用得不当也会造成不小的危害。

明代《育婴家秘》中就有“凡孕妇无疾不可服药,设有疾只以和胎为主,中病即已,勿过用剂也”的论述。 《妇人良方》中还特意编写了《孕妇药忌歌》,可见古代医学家对孕妇服药也有严格的要求。

注意日常生活。古人强调孕妈妈曰常生活时要慎避风寒、适度劳逸、节制性欲等。

慎避风寒,就是要求孕妈妈注意保暖,预防疾病。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就提出了多种外感性疾病能“伤胎”、“损胎”,到了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一书中,则详细地列举出了 39种先天性病证与孕妈妈失于调养、疾病因素有关。

适度劳逸,就是指孕妈妈既不能一点劳动也没有,也不能让自己过于劳累。“过劳则气血受伤,过逸则气血郁滞,均不利于养胎。”

另外,《古今医统•妊妇不守禁忌生子多疾论》中还有“夫何后世 风俗渐偷,鲜能悟道,男妇纵欲,无往 不胜,怀孕之时,殊不加意;以致临产 气血乖张,不能顺应,生儿下地,惊搐 无时。 ”的论述。

在我国古代,基本上 是不提倡孕妈妈在妊娠期有性生活的, 并且把这作为养胎、护胎的第一要紧 事,主张孕妈妈与丈夫分房寝居。由此可见,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开 始注意到优生、优育的重要性,注意到 胎儿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

胎教的意义是什么

胎教是一个科学的新概念,它是随着科学文化?优生优育的发展而产生的?为了培养优秀的后代,人人必须学习胎教的基本知识,自觉对胎儿进行胎教?

胎教,从怀孕早期就开始?进行有效控制孕妇体内外的各种条件,有意识地给予胎儿良好的刺激,防止不良因素对胎儿的影响,使婴儿具有更好的先天素质,为出生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胎儿在母亲肚子里逐渐长大,子宫的功能状态就构成了胎儿的生长环境,因此母亲的喜?怒?哀?乐以及营养?内分泌等变化都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具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把孕母心跳的声音记录下来,当孩子出生后啼哭时,只要播放这种录音,便可使87.6%的小儿迅速安静,说明孩子在胎内已经习惯并记住这种声调和频率,所以便能起到安抚作用?通过仪器还可看到当手电筒的光线照射胎儿时,也会引起胎儿眨眼?手舞足蹈等反应,说明胎儿确实能接受外界刺激并作出相应反应?

一般说来,胎儿在孕妇体内生长发育具有如下的规律性:

怀孕第8周时的胎儿的皮肤便有了痛?痒的感觉,对皮肤进行刺激,能反过来促进脑的发育;

怀孕第4个月前,胎儿能听到子宫外的声音,当听到巨大声响时,便会引起胎心增快?胎动剧烈;

怀孕第5个月的胎儿,出现原始的记忆力,此时播放轻松的乐曲或按一定的顺序抚摸胎体,便能使胎儿安静下来?反之,如果听到刺耳的噪音,便会出现胎心增快等不愉快的反应;

怀孕第7个月或更早些的胎儿,常常喜欢把手指放在口中反复吸吮,当胎体受到刺激(如母亲的体位发生剧烈改变,子宫受到冲击)时,吸吮手指的动作会大大增强;

怀孕8个月的胎儿,能感受母亲的喜?怒?哀?乐并对此作出不同的反应?一旦子宫出现收缩或受到撞击时,胎儿会用脚猛踢子宫壁以表示"不满"?

胎教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古代就提出了胎教的概念?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大力从事胎儿早期教育的研究?随着优生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内已有不少医疗和科研单位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胎教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优生优育,胎儿胎教,在我国已蔚然成风,成为我国提高民族素质的时代风尚?

★古代胎教:中国古代胎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间为有利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力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祖国医学认为,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增补大生要旨》中说:“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玻”就是说:孕妇要消除恼怒,不要动不动就大动肝火,怒火中烧,这样就会导致气不顺,气不顺则胎不安,久之,则孕胎必受影响。

可见,孕妇的情志对胎儿具有直接影响,故孕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 《产孕集》说:“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机,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安,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

怀孕以后,首先应禁房事,特别是在怀孕头3个月和7个月之后。 饮食是母体的重要营养来源。

胎儿的营养来源于母体的气血。因而母亲的饮食,对胎儿的发育有着直接影响。

《万氏女科》说:“妇人受胎之后,最宜忌饱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平和之气以养其胎,则胎之完固,生子无疾。”就是说,孕妇的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鱼、肉可以吃,但不可过食。

应有所节制,特别是不要饥一顿,饱一顿,甚至暴饮暴食。假如饮食失节,饥饱无度,嗜食厚味,皆可使脾胃运动失常而胎失所养。

人享气血以生,胎赖气血以养,因而妊娠后的起居劳逸应该适量,既不可贪图安逸,也不可过于劳累。按中医的说法,太逸则气滞,太劳则气衰。

若劳逸失宜,举小无常,攀高负重,其胎心坠,甚而导致难产。因此,“受胎之后,当宜行动往来,使血气流通,百脉和畅,自无难产。

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娇,使气停血滞,临产多难。”此当为忠告。

正确的作法,大致为5个月以前宜稍逸,5个月以后宜小劳。

胎教为何起源于西周

胎教一词源于我国古代。

最早出现在汉朝,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又说“周后妃(即邑姜)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不踮脚尖),坐而不差(身子歪斜),独处而不倨(傲慢),虽怒而不詈(骂),胎教之谓也。”

《列女传》中记载太任怀周文王时讲究胎教事例,一直被奉为胎教典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孕期有关行为、摄养、起居各方面之注意事项。如除烦恼、禁房劳、戒生冷、慎寒温、服药饵、宜静养等节养方法,以达到保证孕妇身体健康,预防胎儿发育不良,以及防止堕胎、小产、难产等目的。

广义胎教指为了促进胎儿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妇能够顺利地渡过孕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劳逸等各方面的保健措施。狭义胎教是根据胎儿各感觉器官发育成长的实际情况。

中国古代胎教始于西周。据刘向《列女传》记载,周文王之母太任在妊娠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意思是说,太任怀孕时,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乱的声音,口不说狂傲的话,这就是行的胎教。“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文王生下来非常聪明,“教之以一而识百”,这是太任施行胎教的结果。贾谊《新书.胎教》篇中也记载:“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意思是说,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时,站有站的样子,站时不将重心倚在一边,坐有坐的样子,坐时也不歪斜,笑时不放声喧哗,独居一处时也不懈怠放任,发怒时也不骂人,如此等等,用礼教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一举一动,从而保持对胎儿的良好影响。

古代胎教的历史意义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